單元名稱 | 六、火車與稻田 | 授課日期 | |||||||
教材來源 | 東大版高職國文第一冊 | 教 師 | 薛勝和 | ||||||
月 | 日 | 節 | 教 學 重 點 | ||||||
|
|
| 一、作者簡介、臺灣鄉土文學簡介。 | ||||||
|
|
| 二、講解課文,並激發學生對城市文明的反思。 | ||||||
|
|
| 三、講解課文結構、課文賞析及討論。 | ||||||
|
|
| 四、延伸閱讀、課後練習、仿作練習。 | ||||||
教學準備 | 教師 | 課本、補充教材。 | |||||||
學生 | 課本、講義、學習單、文具。 | ||||||||
教 學 目 標 | |||||||||
一、認識阿盛散文的特色 二、學習以對比、象徵手法含蓄表達意念的創作技巧 三、激發鄉土情感,以及對於城市文明的反思 | |||||||||
教學指導要點(活動流程) | 教學時間 | 教學資源 | 評量方式 | ||||||
第一節課 一、作者簡介: (一)作者小傳 (見備課用書)
(二)作者趣事: 1、閱讀啟蒙 2、不悔讀中文 3、誠懇樸實 4、沉默寡言 5、阿盛印象
(三)阿盛的文學觀: 1、三人主義(人性、人情、人生) 2、抓住人性作文章 3、關注現實 4、不重分類 5、喜歡的散文是「知性的、故事性強的、富個人風格的」;所厭惡的是「正經八百的、教條式的、幫閒文人的、唯美的」。他還認為散文必須文筆活潑,「活潑不等於流氣,而是游走自如,成語能不用就不用,驚嘆號能少用就少用,『書袋』盡量少背,否則,看的人累個半死。」至於寫作題材,他認為「題材無大小無好壞,天地之間皆文章,放心下筆大是好,最忌出言即是國家民族興亡大責,題材大如天,寫出來叫人看了痛苦喊天。若是有心,描寫一個茶杯也能真正關係國家民族。」
(四)阿盛的寫作態度: 1、很挑剔自己的文章,輕易不願下筆。我不太在意別人的稱讚或評論,卻相當在意寫出來的作品自己是否滿意;所以,我經常打腹稿,而較少將腹稿形諸筆墨 2、社會要進步,就要能前瞻,但是,沒有回顧,前進的腳步可能會錯亂 3、寫作者的責任,就在於拆掉空心矯作的任何藉口,用心靈提示與自己一樣俗氣的人們憶起美好的事物情理。須得明白,所有的現在都將是過去,忘記過去將迷失未來,文字,以心靈託付的文字之中涵蘊混合著的正是回顧現在與前瞻
(五)阿盛的作品特色: 1、學古而不泥古 2、溫溫的刺 3、講古說書人筆調 4、人物活靈活現 5、造語淺白而精鍊
(六)阿盛常用的寫作筆法: 1、巧用臺灣方言 2、融合鄉野文化 3、阿盛式警句 4、自製新句 5、突出妙語 6、諷喻手法 7、白描手法 8、標點與題目的經營
二、臺灣鄉土文學簡介 (見備課用書「相關文學知識補充」)
第一節課結束 |
10分鐘
10分鐘
5分鐘
5分鐘
5分鐘
5分鐘
10分鐘 |
課本、備課用書、教師手冊
|
能大致了解作者的個人生平及其創作 觀,以及臺灣鄉土文學的發展概況
| ||||||
第二節課 一、題解: (一)本文選自綠袖紅塵。描寫作者童年及青少年時期在農村的生活經驗,藉由鋪陳家庭成員之間隱微的觀念差距與拉扯,間接表現傳統農家逐漸與現實妥協的歷程 (二)全文以火車來去間的聲響,帶出農村隨著城市文明入侵及時間流逝,因而產生的人事變化,和作者對這種變化的感懷。文中以委婉的敘事,透顯出老農人的沉默堅毅、少年人的理想憧憬,以及由此而生發的無奈與失落,隱微含蓄,深刻動人
二、課文講解: (一)第一段~第七段:「我」年紀還小,大兄二兄三兄一個個搭火車離家去遠方。 ※段析:運用三種不同方式寫兄長相繼離家,具有變化感。 1、第二段、第三段:描寫父親在田裡拔草的動作、聲音。 ※段析:此處出現的拔草聲「噗」亦是貫串全文的重要意象。 2、第五段:敘述「我」對火車產生的疑問。 ※段析:插敘。由拔草的場景轉而描寫內心的疑問。 3、第六段:母親告知父親二兄堅持要離家。 ※段析:結束心裡的臆想,「我」回到現實。 4、第七段:時間過了幾年,三兄要離家。父母與「我」至車站送行。
(二)第八段~第十五段:描寫兄長返家,話語中透顯出城市與鄉村的差異。父母親漸漸接受現實,決定賣掉田地。最後「我」為了念書不得不離家。 1、第九段~第十段:描寫父親在田地施肥的情景。 ※段析:與前一部分相比,時間至少過了七年。這部分同樣以稻田的場景開頭,然而父親因體力關係,已不再除草。 2、第十二段:過年時大兄、二兄返家,言談間表現出都市的繁華。父親則擔心最小的兒子也想離家。 ※段析:插敘。記敘大兄二兄返家,從兩人對大都會的描述及穿著的改變看出兩人與鄉村的距離。 3、第十三段:寫三兄返家。三兄以都市人的角度來檢視家裡,指出許多他覺得需要更改的地方。最末提到應讓小弟離家見識一番。 4、第十四段:母親勸父親對田地不要再執著。 5、第十五段:時間又往後推移,至少過了一年,「我」要離家讀書。
(三)第十六段~第二十一段:「我」離家後在城市讀書、就業、成家。這期間故鄉已人事全非,父親去世,母親賣掉田地,田地之後變成水泥地,不復存在。 1、第十七段:描寫父母親對離家的孩子反應不同。 2、第十九段:「我」已出社會工作。父親已過世,母親賣掉田地,忙著照顧孫子。 3、第二十段~第二十一段:「我」帶妻兒返鄉。父親的田變成一方方灰色的水泥。
第二節課結束 |
5分鐘
45分鐘
35分鐘
|
備課用書、教師手冊、教師自備資料 |
能說明文寫作背景 及各段大意
| ||||||
第三節課 一、結構分析 (請見備課用書及教師手冊)
二、課文賞析 (詳見教師手冊)
三、課後討論 (詳見課本「問題與討論」、備課用書「課文引導問題設計」)
第三節課結束 |
10分鐘
20分鐘
20分鐘 |
備課用書、教師手冊、教師自備資料 |
能了解作品章法佈局
能說明本課的寫作技巧,其對文章產生的影響,並透過課後討論來驗證所學 | ||||||
第四節課 一、延伸閱讀 (一)廁所的故事(節錄) (二)契父上帝爺 ※二者擇一即可
二、課後練習 (見課本「測驗與練習」)
三、仿作練習(寫不完可當回家作業) 本文作者以「火車」和「稻田」兩者對照關係為題,「火車」象徵時光的流逝、文明的入侵與農村的衰微,「稻田」象徵兒時的回憶、父親的堅毅形象和自己對家園的深刻眷戀。在你的成長的歷程中,一定也有些深刻的事物,對你而言,不僅是回憶的一部分,還代表時光遞嬗中,成長的諸多苦澀與甜美、人生樣貌的多彩與感慨。例如校園生活,便是每個人成長回憶的重要部分,請以「鐘聲與教室」為題,書寫一篇文章。 ※引導寫作: (一)嘗試以「鐘聲」和「教室」交錯為文,雙軌兼顧,道出從小學(或幼稚園)到目前校園生活的不同樣貌。 (二)根據所敘之樣貌,抒發個人感受與體悟。 第四節課結束 |
10分鐘
15分鐘
25分鐘
|
課本、備課用書、教師手冊、教師自備資料
|
藉由課外文章的閱讀,來與課文做一比較,並發掘作者的寫作風格、筆法等,並經由測驗來驗證學生所學,最後佐以作文練習,讓學生練習寫作 | ||||||
授課時數:共四節課