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到主要內容
△作業專區 / 學習單4

 

第四課  荀子〈勸學〉 學習單()9/23~9/27

課前預習

第一段

1.第一段「學不可以已」點出本篇文章的主旨為何?

 

 

2.承上題,作者舉哪些例子來說明主旨?

 

 

 

3.自作者舉的例子可知「人的才質」是由什麼來決定的?

 

 

4.作者認為干、越、夷、貉這些四方民族,他們的後代彼此有差異的關鍵原因為何?

 

 

第二段

5.本段作者所強調的主旨為何?

 

 

6.承上題,作者舉什麼例子來闡述主旨?

□順風而呼          □青出於藍         □登高而招        □冰寒於水

□假輿馬者而致千里  假舟楫而絕江河。

 

第三段

7.本段作者欲強調什麼主旨?請以課文文句說明。

 

 

 

 

 

8.承上題,作者舉什麼例子來闡述主旨?

□蒙鳩  □射干  □蠹魚  □蓬草  □白沙  □鼯鼠  □蘭槐之根  □舟楫□醯酸

 

第四段

9.本段作者所強調的主旨是?請以課文文句說明。

 

 

10.承上題,作者使用什麼例子來說明?

□肉腐出蟲             □魚枯生蠹            □強自取柱    

□積水成淵,蛟龍生焉   □施薪若一,火就燥也  □平地若一,水就溼也  

□玉在山而草木潤       □淵生珠而崖不枯      □是故質的張而弓矢至焉

□草木疇生,禽獸群焉,物各從其類也           □林木茂而斧斤至焉

□樹成蔭而眾鳥息焉,醯酸而蜹聚焉。           □柔自取束

 

第五段

11.作者在本段舉例說明為學須「累積」及「專一」,請理解內容,完成以下表格。

概念

作者舉例

作者說明

為學須累積

積土成山,風雨興焉  □林木茂而斧斤至焉

□樹成蔭而眾鳥息焉    □醯酸而蜹聚焉。

積水成淵,蛟龍生焉  積蹞步至千里

積小流成江海        鍥而舍之,朽木不折;

鍥而不舍,金石可鏤。

騏驥一躍,不能十步;駑馬十駕,功在不舍。

 

為學須專一

無爪牙之利的螾           用心躁的蟹 

事兩君者不容             目不能兩視而明

□伯牙鼓琴,而六馬仰秣     耳不能兩聽而聰。

無足而飛的螣蛇           五技而窮之梧鼠

□昔者瓠巴鼓瑟,而流魚出聽 行衢道者不至

育子之尸鳩

 

 

 

 

第六段

12.作者在本段再次強調為學必須累積,學有所成自然為人所知,請選出他用以比喻的例子。

□昔者瓠巴鼓瑟,而流魚出聽    □積土成山,風雨興焉

□積水成淵,蛟龍生焉          □伯牙鼓琴,而六馬仰秣

□玉在山而草木潤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□淵生珠而崖不枯

 

第七段

13.本段說明作者所認為的為學方法、目的及經典等等,請選出正確答案。

學習項目

內容

為學方法

□始乎讀禮,終乎誦經      □始乎誦經,終乎讀禮

□始乎讀經,終乎誦禮

為學目的

□始乎為聖人,終乎為士□始乎為君子,終乎為道人

□始乎為士,終乎為聖人

為學經典

□詩經   □禮經   □尚書   □易經   □樂   □春秋

 

 

主題結構統整

主題

 

 

段落

大意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      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第四課  荀子〈勸學〉 學習單()

課中、課後討論

1.荀子主張「化性起偽」,在第一段終,哪些例子可以呈現此觀點?

 

 

 

2. 面對學習與思考,三文的觀點是否相同?請說明之。

()吾嘗終日而思矣,不如須臾之所學也;吾嘗跂而望矣,不如登高之博見也。(《荀子‧勸學》)

()曰:「學而不思則罔,思而不學則殆。」(《論語‧為政》)

()河間獻王曰:「湯稱學聖王之道者,譬如日焉;靜居獨思,譬如火焉。夫捨學聖王之道,若捨日之光,何乃獨思火之明也!」(《說苑‧建本》)

 

 

 

 

3.本文所謂的「學」和一般所認為的「學習」在內容上有什麼不同?讀了本文之後,你對於學習有沒有新的體認?

 

 

 

 

4.〈勸學〉一文擅長設喻說理,且常常一理多喻形成博喻,強調主題達成渲染的效果。文中有意義相同而相加的排喻或對喻,也有意義相反而相成的對喻或排喻,請各自舉五例說明之。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5.本文常採用對比例證凸顯論點,是否能舉文中證據說明?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6.閱讀以下荀子「性惡論」相關內容(節錄),並解釋「性惡論」與〈勸學〉一文的關聯。

 

 
 

人之性惡,其善者偽也。今人之性,生而有好利焉,順是,故爭奪生而辭讓亡焉;生而有疾惡焉,順是,故殘賊生而忠信亡焉;生而有耳目之欲,有好聲色焉,順是,故淫亂生而禮義文理亡焉。然則從人之性,順人之情,必出於爭奪,合於犯分亂理,而歸於暴。故必將有師法之化,禮義之道,然後出於辭讓,合於文理,而歸於治。用此觀之,然則人之性惡明矣,其善者偽也。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7. 閱讀下文,關於文中所說的道理,與〈勸學〉中哪部分相似?請說明之。

孟子謂戴不勝曰:「子欲子之王之善與?我明告子:有楚大夫於此,欲其子之齊語也,則使齊人傅諸?使楚人傅諸?」  

曰:「使齊人傅之。」  

曰:「一齊人傅之,眾楚人咻之,雖日撻而求其齊也,不可得矣。引而置之莊、嶽之間數年,雖日撻而求其楚,亦不可得矣。子謂薛居州善士也,使之居於王所;在於王所者,長幼卑尊皆薛居州也,王誰與為不善?在王所者,長幼卑尊皆非薛居州也,王誰與為善?一薛居州,獨如宋王何?」

 

 

 

 

8.閱讀《孟子‧離婁上》此段內容,在〈勸學〉一文中,使用哪些例子來說明相近的道理?

有孺子歌曰:「滄浪之水清兮,可以濯我纓;滄浪之水濁兮,可以濯我足。」
孔子曰:「小子聽之!清斯濯纓,濁斯濯足矣,自取之也。夫人必自侮,然後人侮之;家必自毀,而後人毀之;國必自伐,而後人伐之。」
太甲曰:「天作孽,猶可違;自作孽,不可活。」此之謂也。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9.閱讀以下資料,思考辛波絲卡所說的「知道」與本課所提到「學」有何相通之處?

 

 
 

關於「知道」:辛波絲卡〈詩人與世界〉節選 (一九九六年諾貝爾文學獎得獎辭)

雖然我不認為靈感是詩人的專利,但我將他們歸類為受幸運之神眷顧的精英團體。

儘管如此,在座各位此刻或許存有某些疑惑。各類的拷問者,專制者,狂熱份子,以一些大聲疾呼的口號爭權奪勢的群眾煽動者──他們也喜愛他們工作,也以富創意的熱忱去履行他們的職責。的確如此,但是他們「知道」。他們知道,而且他們認為自己所知之事自身俱足;他們不想知道其他任何事情,因為那或許會減弱他們的主張的說服力。任何知識若無法引發新的疑問,便會快速滅絕:它無法維持賴以存活所需之溫度。以古今歷史為借鏡,此一情況發展至極端時,會對社會產生致命的威脅。

這便是我如此重視「我不知道」這短短數字的原因了。這辭彙雖小,卻張著強而有力的翅膀飛翔。它擴大我們的生活領域,使之涵蓋我們內在的心靈空間,也涵蓋我們渺小地球懸浮其間的廣袤宇宙。如果牛頓不曾對自己說「我不知道」,掉落小小果園地面上的那些蘋果或許只像冰雹一般;他頂多彎下身子撿取,然後大快朵頤一番。我的同胞居禮夫人倘若不曾對自己說「我不知道」,或許到頭來只不過在一所私立中學當化學老師,教導那些家世良好的年輕仕女,以這一份也稱得上尊貴的職業終老。但是她不斷地說「我不知道」,這幾個字將她──不只一次,而是兩度──帶到了斯德哥爾摩,在這兒,不斷追尋的不安靈魂不時獲頒諾貝爾獎。

詩人──真正的詩人──也必須不斷地說「我不知道」。每一首詩都可視為回應這句話所做的努力,但是他在紙頁上才剛寫下最後一個句點,便開始猶豫,開始體悟到眼前這個答覆是絕對不完滿而可被屏棄的純代用品。於是詩人繼續嘗試,他們這份對自我的不滿所發展出來的一連串的成果,遲早會被文學史家用巨大的紙夾夾放在一起,命名為他們的「作品全集」。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消息公佈欄

跳至網頁頂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