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四課 荀子〈勸學〉 學習單(一)9/23~9/27
課前預習
第一段
1.第一段「學不可以已」點出本篇文章的主旨為何?
2.承上題,作者舉哪些例子來說明主旨?
3.自作者舉的例子可知「人的才質」是由什麼來決定的?
4.作者認為干、越、夷、貉這些四方民族,他們的後代彼此有差異的關鍵原因為何?
第二段
5.本段作者所強調的主旨為何?
6.承上題,作者舉什麼例子來闡述主旨?
□順風而呼 □青出於藍 □登高而招 □冰寒於水
□假輿馬者而致千里 假舟楫而絕江河。
第三段
7.本段作者欲強調什麼主旨?請以課文文句說明。
8.承上題,作者舉什麼例子來闡述主旨?
□蒙鳩 □射干 □蠹魚 □蓬草 □白沙 □鼯鼠 □蘭槐之根 □舟楫□醯酸
第四段
9.本段作者所強調的主旨是?請以課文文句說明。
10.承上題,作者使用什麼例子來說明?
□肉腐出蟲 □魚枯生蠹 □強自取柱
□積水成淵,蛟龍生焉 □施薪若一,火就燥也 □平地若一,水就溼也
□玉在山而草木潤 □淵生珠而崖不枯 □是故質的張而弓矢至焉
□草木疇生,禽獸群焉,物各從其類也 □林木茂而斧斤至焉
□樹成蔭而眾鳥息焉,醯酸而蜹聚焉。 □柔自取束
第五段
11.作者在本段舉例說明為學須「累積」及「專一」,請理解內容,完成以下表格。
概念 | 作者舉例 | 作者說明 |
為學須累積 | □積土成山,風雨興焉 □林木茂而斧斤至焉 □樹成蔭而眾鳥息焉 □醯酸而蜹聚焉。 □積水成淵,蛟龍生焉 □積蹞步至千里 □積小流成江海 □鍥而舍之,朽木不折; □鍥而不舍,金石可鏤。 □騏驥一躍,不能十步;駑馬十駕,功在不舍。 |
|
為學須專一 | □無爪牙之利的螾 □用心躁的蟹 □事兩君者不容 □目不能兩視而明 □伯牙鼓琴,而六馬仰秣 □耳不能兩聽而聰。 □無足而飛的螣蛇 □五技而窮之梧鼠 □昔者瓠巴鼓瑟,而流魚出聽 □行衢道者不至 □育子之尸鳩 |
|
第六段
12.作者在本段再次強調為學必須累積,學有所成自然為人所知,請選出他用以比喻的例子。
□昔者瓠巴鼓瑟,而流魚出聽 □積土成山,風雨興焉
□積水成淵,蛟龍生焉 □伯牙鼓琴,而六馬仰秣
□玉在山而草木潤 □淵生珠而崖不枯
第七段
13.本段說明作者所認為的為學方法、目的及經典等等,請選出正確答案。
學習項目 | 內容 |
為學方法 | □始乎讀禮,終乎誦經 □始乎誦經,終乎讀禮 □始乎讀經,終乎誦禮 |
為學目的 | □始乎為聖人,終乎為士□始乎為君子,終乎為道人 □始乎為士,終乎為聖人 |
為學經典 | □詩經 □禮經 □尚書 □易經 □樂 □春秋 |
主題結構統整
主題 |
| ||||||
段落 大意 | 一 | 二 | 三 | ||||
|
|
| |||||
四 | 五 | 六 | 七 | ||||
|
|
|
| ||||
第四課 荀子〈勸學〉 學習單(二)
課中、課後討論
1.荀子主張「化性起偽」,在第一段終,哪些例子可以呈現此觀點?
2. 面對學習與思考,三文的觀點是否相同?請說明之。
(甲)吾嘗終日而思矣,不如須臾之所學也;吾嘗跂而望矣,不如登高之博見也。(《荀子‧勸學》)
(乙)子曰:「學而不思則罔,思而不學則殆。」(《論語‧為政》)
(丙)河間獻王曰:「湯稱學聖王之道者,譬如日焉;靜居獨思,譬如火焉。夫捨學聖王之道,若捨日之光,何乃獨思火之明也!」(《說苑‧建本》)
3.本文所謂的「學」和一般所認為的「學習」在內容上有什麼不同?讀了本文之後,你對於學習有沒有新的體認?
4.〈勸學〉一文擅長設喻說理,且常常一理多喻形成博喻,強調主題達成渲染的效果。文中有意義相同而相加的排喻或對喻,也有意義相反而相成的對喻或排喻,請各自舉五例說明之。
5.本文常採用對比例證凸顯論點,是否能舉文中證據說明?
6.閱讀以下荀子「性惡論」相關內容(節錄),並解釋「性惡論」與〈勸學〉一文的關聯。
|
7. 閱讀下文,關於文中所說的道理,與〈勸學〉中哪部分相似?請說明之。
孟子謂戴不勝曰:「子欲子之王之善與?我明告子:有楚大夫於此,欲其子之齊語也,則使齊人傅諸?使楚人傅諸?」
曰:「使齊人傅之。」
曰:「一齊人傅之,眾楚人咻之,雖日撻而求其齊也,不可得矣。引而置之莊、嶽之間數年,雖日撻而求其楚,亦不可得矣。子謂薛居州善士也,使之居於王所;在於王所者,長幼卑尊皆薛居州也,王誰與為不善?在王所者,長幼卑尊皆非薛居州也,王誰與為善?一薛居州,獨如宋王何?」
8.閱讀《孟子‧離婁上》此段內容,在〈勸學〉一文中,使用哪些例子來說明相近的道理?
有孺子歌曰:「滄浪之水清兮,可以濯我纓;滄浪之水濁兮,可以濯我足。」
孔子曰:「小子聽之!清斯濯纓,濁斯濯足矣,自取之也。夫人必自侮,然後人侮之;家必自毀,而後人毀之;國必自伐,而後人伐之。」
太甲曰:「天作孽,猶可違;自作孽,不可活。」此之謂也。
9.閱讀以下資料,思考辛波絲卡所說的「知道」與本課所提到「學」有何相通之處?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