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到主要內容

107學年度第二學期高職國文

老師:         班級:         座號:______ 姓名:__________

分數欄

 

一、注音國字(10,每題1)

 1. 被髮「纓」冠:ㄧㄥ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2. 蓬戶「ㄨㄥˋ」牖:

 3. 動心「ㄏㄞˋ」目: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4. 不卑不「ㄎㄤˋ」:

 5. 揶「ˊ」: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6. 壺酒何能「徧」給:ㄅㄧㄢˋ

 7. 自吹自「ㄌㄟˊ」: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8. 舟「ㄐㄧˊ」:

 9. 穀不可「勝」食也:ㄕㄥ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10. 衣「裳」:ㄕㄤ

 

二、解釋(20,每題2)

 1.   頒白者不負「戴」於道路矣:

答案: 以頭頂物。

 2.   良宵「勝」樂:

答案: 優越的、美好的。

 3.   被髮纓冠:

答案: 披散頭髮,頂著帽子,連帽帶也沒繫好,形容極為急迫。

 4.   徧給:

答案: 全部供給,指滿足所有人。

 5.   披襟當之:

答案: 敞開衣襟迎著風。

 6.   俱「與」稽首:

答案: 跟、同。

 7.   波流浸灌:

答案: 水流灌注,形容江流匯集的浩蕩之勢。

 8.   禹、稷、顏回「同道」:

答案: 處世的原則相同。

 9.   「遇」不遇之變:

答案: 得到賞識。

10.   鄰國之民不「加少」:

答案: 更少、減少。

 

三、選擇題(50,每題2)

 1. B  ) 「將蓬戶甕牖,無所不快,而況乎濯長江之清流,挹西山之白雲,窮耳目之勝以自適也哉」,句中的「將蓬戶甕牖,無所不快」的意思為何?   (A)多愁善感之人,容易以物傷性 (B)即使生活窮困,亦能樂在其中 (C)美景當前,不可能看得見蓬戶甕牖 (D)四周環境蕭條淒涼,豈有快樂可言

解析: (B)即使居住環境簡陋,也能怡然自得。

 2. D  ) 「蓋亭之所見,南北百里,東西一舍」,意謂快哉亭的景觀為何?   (A)指快哉亭東西南北,百里一舍 (B)指建築宏偉,又長又寬 (C)占地廣大,南北長達百里,東西長達十里 (D)視野遼闊,可視南北百里,東西三十里

解析: (D)【語譯】從這座亭子可以看到南北一百里,東西三十里的景觀。

 3. A  ) 下列文句,何者釋義正確?   (A)波流浸灌:水流灌注,形容江流匯集的浩蕩之勢 (B)夜則魚龍悲嘯於其下:描寫夜晚之陰森恐怖 (C)王披襟當之:楚王拉起衣服去擋風 (D)何適而非快:何必到令人不快的地方

解析: (B)夜晚聽見水中生物在亭下悲鳴長嘯。(C)楚王敞開衣襟迎著涼風。(D)到什麼地方會不感到愉快呢。

 4. D  ) 下列「 」中文句的句意,何者說明正確?   (A)「故家子」、「少慕道」:勾勒出一個心性良善的子弟,求道意志堅定的鮮明形象 (B)「不堪其苦,陰有歸志」、「竊忻慕,歸念遂息」:說明了王生在宴客前後的心理狀態,原來追求道術的真正原因在於向他人炫耀 (C)「道士笑曰:『我固謂不能作苦,今果然。明早當遣汝行』」:道士一笑,表達了對王生的欽佩之意 (D)「歸宜潔持,否則不驗」:顯示出道士了解王生的誠心不足,故以此警惕提醒

解析: (A)勾勒出一個紈袴子弟羨慕道術的鮮明形象。(B)真正原因在於貪圖享樂。(C)表達了對王生的嘲諷之意。

 5. A  ) 下列關於〈勞山道士〉一文,何者說明有誤   (A)是一篇帶悲劇色彩的諷刺小說 (B)文中並無一字提及王生好逸投機、可憎可鄙的人格特質,卻由王生言行與故事情節自然流露 (C)以高超的想像力與極大的篇幅,刻意凸顯道士宴請賓客的場面 (D)王生要學穿牆,而與道士的一小段對話是小說的精華所在,篇幅不長,卻十分傳神

解析: (A)應是帶有詼諧喜劇色彩的諷刺小說。一路寫來,峰迴路轉,最後讀者看到如此結局,驚訝之餘,也不免會心一笑。

 6. D  ) 下列關於《孟子》「王道之始」及「禹稷顏回同道」二則的說明,何者錯誤   (A)王道仁政的第一步,在於養民,進而推行品德教育 (B)「禹稷顏回同道」在於提醒每個人的特質、境遇雖各有所不同,但表達內心的道德情懷並無不同 (C)「王道之始」提出在位者的「政治責任」,上位者若「不知發」、「不知檢」,則百姓不能信服而來歸 (D)「禹稷顏回同道」論當以權衡之道因應不同的環境變化,可見孟子的「性善論」

解析: (D)應為「處世論」。孟子的「性善論」是認為仁、義、禮、智這四種善性都是先天固有的,而不善的行為則是後天環境所造成。

 7. B  ) 關於小說人物的行為,下列詮釋何者正確?   (A)王生竊忻慕,歸念遂息:指王生仰慕道士法術高妙,願安心學習 (B)慢慢的將三絃子取來,隨便和了和絃:表示對彈奏三絃子感到不屑 (C)范進與岳父商議旅費,被胡屠戶一口啐在臉上,罵個狗血噴頭:表現出胡屠戶對范進愛之深責之切的態度 (D)鄰人恭喜中舉,范進只道是哄他,只裝不聽見,低著頭往前走:范進知道自己此時應該謙虛些,所以假裝聽不見

解析: (A)指王生看見道士宴饗作樂的高超法術,原本不堪修行之苦而欲放棄的心思,因為貪圖享樂的慾念而熄滅。(B)表示演奏者的技術純熟。出自劉鶚〈明湖居聽書〉。(C)反映出胡屠戶對范進的輕視和不屑。出自吳敬梓《儒林外史》。(D)反映出范進極度缺乏自信心,不相信自己金榜題名。出自吳敬梓《儒林外史》。

 8. B  ) 下列關於王生學術不成的原因,何者正確?   (A)因為道士只顧與友人吃喝玩樂,沒有用心教導王生 (B)王生一心只想速成,吃不了苦,且違背師訓 (C)王生貪多務得,導致什麼也學不成 (D)老道士門徒眾多,根本無法顧及王生

解析: (B)由王生一開始跟隨道士修行、砍柴,只過了一個多月即「不堪其苦,陰有歸志」,可看出他缺乏耐心、無法吃苦。而最後雖然習得小小的穿牆之術,卻未把道士「歸宜潔持,否則不驗」的叮嚀謹記在心,造成法術失敗、被妻子嘲諷譏笑的難堪後果。

 9. A  ) 請判斷下列各文句,依序為孟子的哪些主張?(甲)人不可以無恥。無恥之恥,無恥矣/(乙)百畝之田,勿奪其時,數口之家可以無飢矣/(丙)人性之善也,猶水之就下也/(丁)教亦多術矣!予不屑之教誨也者,是亦教誨之而已矣。   (A)涵養論、仁政論、性善論、教育論 (B)處世論、仁政論、性善論、義利論 (C)教育論、涵養論、教育論、性善論 (D)處世論、仁政論、性善論、教育論

解析: (A)(甲)涵養論。一個人不可以沒有羞恥心。能夠以自己沒有羞恥心為可恥,就不會做出羞恥的事了/(乙)仁政論。在上位者應注重百姓的生活需求。每家配給一百畝田,不要耽誤農事耕作的時間,指不要讓農民在耕種的時間去服徭役,妨礙農作的生產,有好幾口人的家庭,就可以不挨餓了/(丙)性善論。人性的善良,正好比水性的往低處流一樣/(丁)教育論。教誨人的方法很多啊!我不屑於教誨他,也就是在教誨他呀。

10. C  ) 下列表格為曼曼在讀書時所作的筆記,請判斷何處錯誤   (A) (B) (C) (D) 

解析: (C)〈醉翁亭記〉未見勉知己也勉自己的用意。

11.  C  ) 下列「 」中的字,何者詞性兩兩相同?   (A)以覽觀江流之「勝」/此皆騷人思士之所以悲傷憔悴而不能「勝」者 (B)振之以清風,照之「以」明月/眾人皆「以」奢靡為榮,吾心獨以儉素為美 (C)「即」其廬之西南為亭/公閱畢,「即」解貂覆生 (D)南北百里,東西一「舍」/當今之世,「舍」我其誰也

解析: (A)名詞。美景/動詞。承受。(B)介詞。用;把/動詞。以為。出自司馬光〈訓儉示康〉。【語譯】一般人都以奢侈華麗為光彩,我心裡卻認為節儉樸素才是美德。(C)皆為連詞。便;就。後者出自方苞〈左忠毅公軼事〉。【語譯】左公讀過後,便脫下貂皮大衣蓋在書生身上。(D)量詞。指三十里/動詞。捨棄。出自《孟子公孫丑》下。【語譯】在這個時代,除了我,還有誰呢?

12. B  ) 下列「 」中字的詞性,何者兩兩相同?   (A)「直」不百步耳/兩眼發「直」 (B)「樹」之以桑/十年「樹」木 (C)然而不「王」者,未之有也「王」好戰,請以戰喻 (D)人不「堪」其憂/不「堪」設想

解析: (A)副詞。只是/形容詞。呆板;僵硬。(B)動詞。種植。(C)動詞。得到天下人的歸服/名詞。君王。(D)動詞。勝任/副詞。可以;能夠。

13. C  ) 下列選項中的文句,何者使用了映襯修辭?   (A)吾上恐愧朝廷,下恐愧吾師也 (B)芳草鮮美,落英繽紛 (C)人不堪其憂,顏子不改其樂 (D)禹思天下有溺者由己溺之也稷思天下有飢者由己飢之也

解析: (A)對偶、類疊。出自方苞〈左忠毅公軼事〉。(B)對偶。出自陶淵明〈桃花源記〉。(C)映襯。由人之憂患映襯顏回的安貧樂道。(D)對偶。

14. B  ) 「使其中坦然不以物傷性,將何適而非快?」句中所使用的修辭,與下列何者不同   (A)噫!微斯人,吾誰與歸 (B)作亭者誰?山之僧智僊也 (C)「月明星稀,烏鵲南飛」,此非曹孟德之詩乎 (D)則天下其有不亂,國家其有不亡者乎

解析: (A)與題幹皆為激問。出自范仲淹〈岳陽樓記〉。【語譯】唉!如果沒有這種人,我要歸附誰呢?(B)提問。出自歐陽脩〈醉翁亭記〉。【語譯】蓋亭的是誰?是山裡的僧人智僊。(C)與題幹皆為激問。出自蘇軾〈赤壁賦〉。【語譯】「月明星稀,烏鵲南飛」,這不是曹孟德的詩句嗎?(D)與題幹皆為激問。出自顧炎武〈廉恥〉。【語譯】天下哪有不混亂、國家哪有不滅亡的呢?

15. B  ) 下列各選項中的詞語,何者屬於「疊韻」?   (A)榴槤 (B)洶湧 (C)襤褸 (D)珍重

解析: (A)雙聲。ㄌㄧㄡˊ ㄌㄧㄢˊ(B)疊韻。ㄒㄩㄥ ㄩㄥˇ(C)雙聲。ㄌㄢˊ ㄌㄩˇ(D)雙聲。ㄓㄣ ㄓㄨㄥˋ

16. C  ) 下列關於蘇轍的說明,何者敘述正確?   (A)字子瞻 (B)與父蘇洵同榜中進士 (C)晚年隱居許州潁水之濱,自號潁濱遺老 (D)著有《潁濱遺老文集》

解析: (A)字子由。(B)與兄蘇軾同榜中進士。(D)著有《欒城集》。

17. C  ) 下列何者是孟子所說的「四端」?   (A)毋意、毋必、毋固、毋我 (B)志於道、據於德、依於仁、游於藝 (C)惻隱之心、羞惡之心、辭讓之心、是非之心 (D)聖之清者、聖之任者、聖之和者、聖之時者

解析: (A)指孔子為學做人所戒除的四件事情,意指「不要隨便地臆測、不要武斷偏頗、不要固執成見、不要自私存私欲」。出自《論語‧子罕》。(B)指孔子為學與教學的四個重要條目:「立志求道,堅守道德原則,依照仁心行事,泅泳學習在六藝之中」。出自《論語‧述而》。(C)「惻隱之心、羞惡之心、辭讓之心、是非之心」是指「仁、義、禮、智」四種人性內涵的發端、起始。出自《孟子‧公孫丑上》:「惻隱之心,仁之端也;羞惡之心,義之端也;辭讓之心,禮之端也;是非之心,智之端也。人之有是四端也,猶其有四體也。」(D)伯夷,聖之清者。伊尹,聖之任者。柳下惠,聖之和者。孔子,聖之時者。出自《孟子‧萬章下》,言伯夷、伊尹、柳下惠的行為各有極端處,而孔子之道則是兼全眾理。

18. C  ) 下列有關古典小說的敘述與書名的配對,何者正確?   (A)讀之而生憐憫心者,菩薩也;生畏懼心者,君子也;生歡喜心者,小人也;生效法心者,乃禽獸耳:《聊齋志異》 (B)以功名富貴為一篇之骨,有心豔功名富貴而媚人者,有倚仗功名富貴而驕人傲人者,有假託無意功名富貴自以為高被人看破恥笑者,終乃以辭卻功名富貴,品地最上一層,為中流砥柱:《老殘遊記》 (C)若東原羅貫中以平陽陳壽傳,考諸國史,自漢靈帝中平元年,終於晉太康元年之事,……文不甚深,言不甚俗,事紀其實,亦庶幾乎史:《三國演義》 (D)棋局已殘,吾人將老,欲不哭泣也得乎?吾知海內千芳,人間萬豔,必有與吾同哭同悲者焉:《紅樓夢》

解析: (A)應為《金瓶梅》。此段文句出自《金瓶梅序》,當中即提到「然作者亦自有意,蓋為世戒,非為世勸也」。(B)應為《儒林外史》。其書主旨為揭露科舉制度的弊害,以及士子熱中功名的醜態。(C)由「羅貫中」可判斷為《三國演義》。(D)應為《老殘遊記》。此為劉鶚於《老殘遊記》中的前序,反映其對國家、官場生態的動盪不安感到悲憤痛心。「千芳」、「萬豔」由《紅樓夢》而來。曹雪芹寫「千芳一窟」、「萬豔同杯」為茶名、酒名,時則取「千芳一哭、萬豔同悲」之諧音隱喻。

19. D  ) 下列各選項,何者敘述正確?   (A)「四維」指的是仁、義、禮、智 (B)「四史」是《史記》、《漢書》、《後漢書》、《三國演義》四部史書的合稱 (C)「四君子」包括梅、蘭、松、竹 (D)「四書」為《論語》、《孟子》、〈中庸〉、〈大學〉四部經典的總稱

解析: (A)禮、義、廉、恥。(B)《三國演義》應改為《三國志》。(C)梅、蘭、竹、菊。

20. B  ) 下列詩句與唐宋古文八大家有關,何者人名排序正確?(甲)心似已灰之木,身如不繫之舟;問汝平生功業,黃州惠州儋州/(乙)莫道登科易,老夫如登天﹔莫道登科難,小兒如拾芥/(丙)吾家藏書一萬卷,集錄三代以來金石遺文一千卷,有琴一張,有棋一局,而常置酒一壺。以吾一翁,老於此五物之間,是豈不為六一乎?   (A)蘇轍/蘇洵/韓愈 (B)蘇軾/蘇洵/歐陽脩 (C)蘇軾/蘇轍/柳宗元 (D)韓愈/柳宗元/歐陽脩

解析: (B)(甲)黃州、惠州、儋州,是蘇軾三次被貶的流放之地,也是他對自己的自嘲,有喟嘆之意/(乙)蘇軾、蘇轍在同一年登進士第,當時蘇軾二十二歲、蘇轍十九歲。相較於蘇洵在二十七歲時才認真讀書,後應試不第,還閉門勤修的讀書過程,於是他感慨地寫了此詩/(丙)這是歐陽脩在〈六一居士傳〉中提到自己為何自號六一居士的原因。

21. D  ) 下列各成語,何者不能用來形容讀書努力?   (A)牛角掛書 (B)韋編三絕 (C)焚膏繼晷 (D)老驥伏櫪

解析: (A)唐李密貧寒,乘牛掛書於角上,邊行邊讀書。比喻勤勉讀書。(B)本指孔子勤讀《易經》,致使編聯竹簡的皮繩多次脫斷。後用來比喻讀書勤奮,刻苦治學。(C)指燃燒燈燭一直到白天日光出現。形容夜以繼日地勤讀不怠。(D)比喻年雖老而仍懷雄心壯志。

22. A  ) □□□□者,無論做什麼事情,都不會成功。」□□□□中宜填入哪一個成語?   (A)心有鴻鵠 (B)聚精會神 (C)屏氣凝神 (D)專心致志

解析: (A)比喻人做事不專心。(B)比喻一個人集中精神,專心一意。(C)屏住呼吸,集中精神。謂專心一意。(D)專一心思,貫徹意志。

23. D  ) 「戰爭過後都城裡一片□□□□的景象令人鼻酸。」上列□□□□中,不可填入以下何者?   (A)餓莩載道 (B)哀鴻遍野 (C)生靈塗炭 (D)民康物阜

解析: (A)餓死的人很多,在路上隨處可見。(B)比喻到處都是流離失所的難民。(C)形容人民生活於極端艱苦的困境。(D)人民生活安康,物產豐富。

24. C  ) 下列「 」中的成語,何者使用不恰當   (A)執政者若不謹慎行事,就像「奔車朽索」,會陷國家於危險的境地 (B)世間繁華不過像「海市蜃樓」,沒有永恆的存在 (C)這家餐廳遠近馳名,眾多饕客認為料好實在,味道鮮美,真是「聲聞過情」 (D)為了表示對客人的尊重,一向隨便的他也「正襟危坐」起來

解析: (A)用腐朽的車子駕馭奔馳的馬車。喻極端危險(B)比喻虛幻的景象或事物。(C)名聲超過實際。應改為「名副其實」。(D)形容莊重嚴肅的樣子。

25. C  ) 下列「 」中的成語,何者使用恰當?   (A)殯儀館專門處理「養生喪死」的事宜 (B)住宅區發生火災,消防隊員「披星戴月」地前往灌救 (C)一心求道,淡泊名利者,即使「簞食瓢飲」也甘之如飴 (D)兩軍交戰,雙方皆「棄甲曳兵」,大展實力

解析: (A)奉養生者,安葬死者。(B)形容早出晚歸,旅途勞累。(D)拋棄鎧甲,拖著兵器。形容戰敗逃走的狼狽狀。

 

四、閱讀測驗(20,每題2)

 1.   下列引文出自《論語衛靈公》,請閱讀後回答問題:
  衛靈公問陳於孔子。孔子對曰:「俎豆之事,則嘗聞之矣;軍旅之事,未之學也。」明日遂行。在陳絕糧,從者病,莫能興。子路慍見曰:「君子亦有窮乎?」子曰:「君子固窮,小人窮斯濫矣。」

(1) ( )「君子固窮,小人窮斯濫矣」一句,旨在說明什麼? ()人人皆有貧困的時候 ()君子遇到貧困的情形,與小人是一樣的 ()君子雖然窮困,但天下窮困的小人更多 ()君子遇到貧困能夠坦然安之,小人則守不住心性

(2) ( )孔子離開衛國,可用哪一句話來形容? ()半部《論語》治天下 ()老驥伏櫪,志在千里 ()道不同不相為謀 ()生於憂患,死於安樂

答案: (1)() (2)()

解析: (1) 【語譯】衛靈公問孔子關於軍隊布陣作戰的方法。孔子回答道:「關於禮儀的事,我曾經聽過;關於軍隊戰伐的事,我卻沒學過。」第二天,孔子便離開衛國。走到陳國時,斷絕了糧食,跟隨的弟子們都餓病了,無法起床。子路心裡不快,來見孔子說:「君子也有這樣的窮困嗎?」孔子說:「君子固然也有窮困的時候,但小人窮困時,便不守本分亂來了。」

 2.   下列文字出自蘇軾記承天寺夜遊〉,請閱讀後回答問題:
 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,夜,解衣欲睡,月色入戶,欣然起行。念無與為樂者,遂至承天寺,尋張懷民。懷民亦未寢,相與步于中庭。
  庭下如積水空明,水中藻荇交橫,蓋竹柏影也。何夜無月?何處無竹柏?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。黃州團練副史蘇某書。

(1) ( )根據本文敘述,蘇軾夜遊的動機是什麼? ()心有所思,不能成眠 ()月光明媚,令人留連 ()摯友相邀,秉燭夜行 ()塘中藻荇交橫,清景無限

(2) ( )「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耳」,句中的「閑人」含有多種心情,但不包括下列何者? ()自慰 ()自豪 ()惆悵 ()自棄

答案: (1)() (2)()

解析: (1) ()由「月色入戶,欣然起行」此句便可知其動機。

(2) ()通篇並無任何自棄的心情。
【語譯】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晚上,我解開衣服準備睡覺,忽然看到月光灑入窗戶,便高興地又起身出遊。想到現在自己沒有可以同樂的人,就到承天寺找張懷民。懷民也還沒有睡下,兩人便一起到庭院中漫步。
  庭院地上的月光像積水一般明亮清澈,水中似乎還有水藻和荇菜縱橫交錯,這大概是竹子和柏樹的影子吧。哪個晚上沒有月亮?哪個地方沒有竹柏?只是很少有像我們兩個清閒的人罷了。黃州團練副使蘇某寫。

 3.   下列文字出自李白〈與韓荊州書〉,請閱讀後回答問題:
  白聞天下談士相聚而言曰︰「生不用封萬戶侯,但願一識韓荊州。」何令人之景慕,一至於此耶?豈不以有周公之風,躬吐握之事。使海內豪俊,奔走而歸之,一登龍門,則聲譽十倍?所以龍盤鳳逸之士,皆欲收名定價於君侯。願君侯不以富貴而驕之,寒賤而忽之,則三千賓中有毛遂,使白得穎脫而出,即其人焉。

(1) ( )閱讀本文後,請推斷主旨為何? ()言天下人對韓荊州之景仰,希望自己也能被拔擢 ()希望能由韓荊州推薦而收名定價於君侯 ()肯定韓荊州為人有仁者之風,希望自己能見賢思齊 ()推崇韓荊州的政績及地位崇高

(2) ( )下列文句,何者敘述正確? ()天下人對韓荊州景仰是因韓荊州的為人「不以富貴而驕之,寒賤而忽之」 ()「龍蟠鳳逸之士」意謂「身分地位崇高之人」 ()「吐握之事」比喻禮賢下士,意同「一飯三吐哺」與「一沐三握髮」 ()「一登龍門,則聲譽十倍」意同「十年寒窗無人問,一舉成名天下知」

答案: (1)() (2)()

解析: (1) ()李白寫這篇〈與韓荊州書〉,目的是希望時任荊州長史的韓朝宗能引薦他。李白表明景仰韓朝宗之餘,極力推薦自己的才能,語氣謙遜卻充滿自信。

(2) ()天下人對韓荊州景仰是因韓荊州具周公之風,躬吐握之事。()具有如龍鳳姿質的非凡之才。()一旦受到韓荊州的提拔,聲名必定大大提升。
【語譯】我聽說天下談論之士聚集在一起說:「人生在世,不必要封什麼萬戶侯,只希望能夠見到韓荊州一面。」為什麼您使人景仰傾慕竟會到這種程度呢?難道不是因為您有周公的風範,能實行周公握髮吐哺接待賢人的往事,使海內的英豪俊傑,都爭先來歸附您,認為只要一登龍門,聲譽就增加十倍嗎?所以那些懷才待時的賢士,都希望能夠在您那兒獲得名譽和定評。但願您不因為自己富貴,就對他們驕傲;也不因為他們微賤,就輕視他們。那麼在三千食客中,就一定有像毛遂那樣的人。如果我有機會出人頭地,我也就是那個毛遂。

 4.   閱讀下文,回答問題:
  康熙七年六月十七日戌刻,地大震。余適客稷下,方與表兄李篤之對燭飲。忽聞有聲如雷,自東南來,向西北去。眾駭異,不解其故。俄而几案擺簸,酒杯傾覆;屋梁椽柱,錯折有聲。相顧失色。久之,方知地震。各疾趨出,見樓閣房舍,仆而復起;牆傾屋塌之聲,與兒啼女號,喧如鼎沸。人眩暈不能立,坐地上,隨地轉側。河水傾潑丈餘,鴨鳴犬吠滿城中。逾一時許,始稍定。視街上,則男女裸聚,競相告語,並忘其未衣也。
  有邑人婦,夜起溲溺,回則狼銜其子,婦急與狼爭。狼一緩頰,婦奪兒出,攜抱中。狼蹲不去。婦大號,鄰人奔集,狼乃去。婦驚定作喜,指天畫地,述狼銜兒狀,己奪兒狀。良久,忽悟一身未著寸縷,乃奔。此與地震時男婦兩忘者,同一情狀也。(《聊齋誌異‧地震》)

(1) ( )下列文句,何者不是描寫人物的驚恐情狀? ()相顧失色 ()各疾趨出 ()兒啼女號 ()隨地轉側

(2) ( )依據上文,何者描述地震前的異象? ()有聲如雷,自東南來,向西北去 ()河水傾潑丈餘,鴨鳴犬吠滿城中 ()人眩暈不能立,坐地上,隨地轉側 ()几案擺簸,酒杯傾覆;屋梁椽柱,錯折有聲

(3) ( )文末用「邑人婦」之事,目的是要表達什麼? ()說明驚慌失措,人之常情 ()強調守望相助,防患未然 ()提醒狼性兇殘,謹慎為上 ()讚美女子柔弱,為母則強

答案: (1)() (2)() (3)()

解析: (1) ()形容眾人互相對視,臉上露出驚慌之態。()疾趨,快步走;趕著向前走。()指婦女兒童因驚嚇或受傷的啼哭聲。()指人隨著震動的地勢左右翻倒。

(2) ()地震還未發生時,先聽到有聲音從東南方傳來,朝西北方向過去,然後才發生地震。()是地震發生時的情況。()是地震發生時的情況。()是地震發生時的情況。

(3) ()以邑人婦遇險忘記穿衣,來強調發生地震時人們也忘記穿衣就奪門而出,其實是一種人之常情。
【語譯】康熙七年六月十七日戌時,大地震動。我剛好在稷下作客,正與表哥李篤之點著蠟燭喝酒。突然聽到有聲音像雷一樣從東南方傳來,朝西北方向過去。大家都覺得非常吃驚害怕,不知道為什麼會這樣。過了一會兒,桌子震動,酒杯翻倒;房屋的大樑與柱子,都發出斷折的聲音。眾人驚慌地互相對看。過了一陣子,才知道原來發生了地震。大家趕緊走出房子,看見樓閣房舍,被震倒後又隨地震隆起;牆壁傾倒房屋塌陷的聲音,與婦女兒童的啼哭聲一時之間喧鬧不已。人們被震得頭暈不能站立,坐在地上,又隨著震動的地勢左右翻倒。河水倒灌有一丈高,滿城都聽到雞鳴狗叫的聲音。過了一個時辰左右,才稍微安定下來。到街上一看,只看到男男女女衣衫不整,裸露身體,慌忙地互相講述地震的情形,忘記了自己還沒有穿衣服。

鄰里間有一個婦人,半夜起來上廁所,回到屋裡看見一隻狼叼走了她的小孩,婦人趕忙跟狼爭奪小孩子。狼嘴巴一鬆,婦人就將小孩奪了回來,抱在懷裡。結果狼竟然坐在地上虎視眈眈不離去。婦人大聲呼叫,鄰居都趕來看發生什麼事,狼這時才離開。婦人心神稍定,便轉而欣喜兒子無事,邊說話邊用手比劃,跟鄰居說剛才狼叼走她孩子的情況,以及她與狼爭奪的情形。過了一陣子,才發現自己沒有穿衣服,於是趕緊跑回家去。這與地震時男男女女忘記穿衣服,是同一種情形。

 5.   下列引文出自《列異傳定伯賣鬼》,請閱讀後回答問題:
  南陽宋定伯年少時,夜行逢鬼。問之,鬼言:「我是鬼。」鬼問:「汝復誰?」定伯誑之,言:「我亦鬼。」鬼問:「欲至何所?」答曰:「欲至宛市。」鬼言:「我亦欲至宛市。」
  共行數里。鬼言:「步行太極,可共迭相擔,何如?」定伯曰:「大善!」鬼便先擔定伯數里。鬼言:「卿太重,將非鬼也。」定伯曰:「我新鬼,故重耳。」定伯因復擔鬼,鬼略無重。如是再三。定伯復言:「我新死,不知鬼悉何所畏忌?」鬼曰:「唯不喜人唾。」于是共行。
  道遇水,定伯因命鬼先渡,聽之,了無聲。定伯自渡,漕漼作聲。鬼復言:「何以作聲?」定伯曰:「新死不習渡水,故爾,勿怪!」
  行欲至宛市,定伯便擔鬼著頭上,急執之。鬼大呼,聲咋咋然,索下。不復聽之,徑至宛市中下。下,著地,化為一羊,便賣之。恐其變化,乃唾之,得錢千五百,乃去。于時言:定伯賣鬼,得錢千五百。

(1) ( )這則故事可以讓我們學習到定伯的哪一項優點? ()機智 ()口才 ()詭辯 ()貪心

(2) ( )文中的「鬼」並未具備下列哪一種特色? ()渡河無聲 ()穿牆之術 ()體重甚輕 ()不可被人吐口水

答案: (1)() (2)()

解析: (2) ()並未提到穿牆之術。
【語譯】南陽郡人宋定伯,年輕時候,晚上趕路遇上一個鬼。他問鬼是誰,鬼說︰「我是鬼。」鬼問他︰「你又是誰?」宋定伯欺騙他,說︰「我也是鬼。」鬼問︰「要到哪裡去?」回答說︰「要到宛縣的市集去。」鬼說︰「我也要去宛縣的市集。」
  於是一起走了幾里路。鬼說︰「步行太慢,我們可以互相替換背著走,怎麼樣?」宋定伯說︰「太好了。」鬼就先背宋定伯走了幾里路。鬼說︰「你太重了,也許不是鬼吧?」定伯說︰「我是新鬼,所以身體沉重。」定伯於是又背鬼,鬼一點也不重。他們輪流換著背了一次又一次。定伯又說︰「我是新鬼,不知道有什麼該畏懼忌諱的?」鬼回答說︰「只是不喜歡人吐口水。」於是又一起趕路。
  路上遇到河,定伯叫鬼先渡過去,聽它渡水,靜悄悄地一點聲音也沒有。定伯自己渡河,發出嘩啦的響聲。鬼又說︰「為什麼弄出聲音?」定伯說︰「我剛剛死的,還不習慣渡河的緣故。不要責怪我。」
  快走到宛縣市集,定伯便把鬼扛到肩上,迅速捉住它。鬼大聲呼喊,發出咋咋的叫聲,要求把它放下來。定伯不再聽它的,一直扛到市集中,放在地上,鬼立即變成一隻羊,定伯就把它賣掉。怕它再變,向它吐了口水。賣得錢一千五百文就回家了。當時人說過一句話︰「定伯賣鬼,得錢千五。」

 6.   下列文字出自蘇軾〈超然臺記〉,請閱讀後回答問題:
  凡物皆有可觀。苟有可觀,皆有可樂,非必怪奇偉麗者也。餔糟啜醨,皆可以醉;果蔬草木,皆可以飽。推此類也,吾安往而不樂?
  夫所為求福而辭禍者,以福可喜而禍可悲也。人之所欲無窮,而物之可以足吾欲者有盡。美惡之辨戰乎中,而去取之擇交乎前,則可樂者常少,而可悲者常多,是為求禍而辭福。夫求禍而辭福,豈人之情也哉?物有以蓋之矣。彼遊於物之內,而不遊於物之外。物非有大小也,自其內而觀之,未有不高且大者也。彼挾其高大以臨我,則我常眩亂反覆,如隙中之觀鬥,又烏知勝負之所在?是以美惡橫生,而憂樂出焉,可不大哀乎。

(1) ( )閱讀本文後,請推斷主旨為何? ()生也有涯、而知也無涯 ()善待萬物、珍惜韶光 ()隨遇而安、坦然達觀 ()光陰短暫、及時把握

(2) ( )下列文句,何者敘述正確? ()「人之所欲無窮,而物之可以足吾欲者有盡」意近「由儉入奢易,由奢返儉難」 ()「彼挾其高大以臨我,則我常眩亂反覆,如隙中之觀鬥,又焉知勝負之所在?」意謂「以管窺天,以蠡測海」 ()「遊於物之內,而不遊於物之外」意謂「人心飄忽不定,難以捉摸」 ()人之所以由「求福而辭禍」變成「求禍而辭福」,是因為被物欲蒙蔽了

答案: (1)() (2)()

解析: (1) 由第一段文字敘述可知本文的主旨。

(2) ()意近「人心不足蛇吞象」。()意謂受制於物,未能通覽全貌。()意謂心被物欲所使役。
【語譯】一切的物都值得觀賞。只要值得觀賞,就有樂趣,不一定要奇特美麗的東西才有。吃酒滓、喝淡酒,都可以醉;吃水果蔬菜,也都可以飽。以此類推,我到哪兒會不快樂?
  人之所以求福而避禍,因為福使人快樂而禍讓人悲哀。人的欲望無窮,而我欲望的物卻是有限的。於是,心中交戰著美惡的分辨,眼前夾雜著去取的抉擇。因而常感到可樂的事少,可悲的事多,這叫求禍而去福。求禍而去福難道是人的本意嗎?這是被物欲所掩蓋了。亦即他們局限於物欲之中,不能跳脫物欲而自在地觀賞。物並沒有大小,從它內部來看,物都是既高又大。它以高大的姿態面向我們,常使我們迷亂徬徨,像夾縫中看人打鬥,又怎能看出勝負?所以才會有美惡、憂樂的產生,豈不是一大悲哀!

 7.   下列文字出自蘇軾〈超然臺記〉,請閱讀後回答問題:
  凡物皆有可觀。苟有可觀,皆有可樂,非必怪奇偉麗者也。餔糟啜醨,皆可以醉;果蔬草木,皆可以飽。推此類也,吾安往而不樂?
  夫所為求福而辭禍者,以福可喜而禍可悲也。人之所欲無窮,而物之可以足吾欲者有盡。美惡之辨戰乎中,而去取之擇交乎前,則可樂者常少,而可悲者常多,是為求禍而辭福。夫求禍而辭福,豈人之情也哉?物有以蓋之矣。彼遊於物之內,而不遊於物之外。物非有大小也,自其內而觀之,未有不高且大者也。彼挾其高大以臨我,則我常眩亂反覆,如隙中之觀鬥,又烏知勝負之所在?是以美惡橫生,而憂樂出焉,可不大哀乎。

(1) ( )「可樂者常少,而可悲者常多」的原因為何? ()悲觀的人比樂觀的人多 ()求福者多,辭禍者少 ()人的欲望太多 ()人們不知如何辭禍

(2) ( )「安往而不樂」的意義和下列何者最不相近? ()不以物喜,不以己悲 ()何往而非病 ()何適而非快 ()無入而不自得

(3) ( )依本文內容,可推知作者認為欲得超然之趣,必須具備何種心意? ()盡觀天下之物,可得其樂 ()遊於物之內,不遊於物之外 ()求禍辭福則處之超然 ()掙脫世俗禍福美醜之辨,坦然不以物蓋之

答案: (1)() (2)() (3)()

解析: (1) ()因為人的欲望無窮,但可滿足欲望的物質有限。

(2) ()「何往而非病」意謂「到什麼地方才會不憂傷呢」,與題幹之意不符。

(3) ()應不受外物影響和使役,並掙脫世俗禍福美醜的觀點。
【語譯】一切的物都值得觀賞。只要值得觀賞,就有樂趣,不一定要奇特美麗的東西才有。吃酒滓、喝淡酒,都可以醉;吃水果蔬菜,也都可以飽。以此類推,我到哪兒會不快樂?
  人之所以求福而避禍,因為福使人快樂而禍讓人悲哀。人的欲望無窮,而我欲望的物卻是有限的。於是,心中交戰著美惡的分辨,眼前夾雜著去取的抉擇。因而常感到可樂的事少,可悲的事多,這叫求禍而去福。求禍而去福難道是人的本意嗎?這是被物欲所掩蓋了。亦即他們局限於物欲之中,不能跳脫物欲而自在地觀賞。物並沒有大小,從它內部來看,物都是既高又大。它以高大的姿態面向我們,常使我們迷亂徬徨,像夾縫中看人打鬥,又怎能看出勝負?所以才會有美惡、憂樂的產生,豈不是一大悲哀!

 8.   下列引文節錄自蒲松齡《聊齋志異種梨》,請閱讀後回答問題:
  有鄉人貨梨於市,頗甘芳,價騰貴。有道士破巾絮衣,丐於車前。鄉人咄之,亦不去;鄉人怒,加以叱罵。道士曰:「一車數百顆,老衲止丐其一,於居士亦無大損,何怒為?」觀者勸置劣者一枚令去,鄉人執不肯。肆中傭保者,見喋聒不堪,遂出錢市一枚,付道士。道士拜謝,謂眾曰:「出家人不解吝惜。我有佳梨,請出供客。」或曰:「既有之,何不自食?」曰:「吾特需此核作種。」於是掬梨大啗。且盡,把核於手,解肩上鑱,坎地深數寸,納之而覆以土。向市人索湯沃灌。好事者於臨路店索得沸瀋,道士接浸坎處。萬目攢視,見有勾萌出,漸大;俄成樹,枝葉扶疏;倏而花,倏而實,碩大芳馥,纍纍滿樹。道人乃即樹頭摘賜觀者,頃刻向盡。已,乃以鑱伐樹,丁丁良久乃斷,帶葉荷肩頭,從容徐步而去。初,道士作法時,鄉人亦雜眾中,引領注目,竟忘其業。道士既去,始顧車中,則梨已空矣。方悟適所俵散,皆己物也。又細視車上一靶亡,是新鑿斷者。心大憤恨。急跡之,轉過墻隅,則斷靶棄垣下,始知所伐梨本,即是物也。道士不知所在。一市粲然。

(1) ( )本篇的主人公應是下列何者? ()道士 ()鄉人 ()觀者 ()居士

(2) ( )本文暗示了什麼主題? ()守財奴受到他人規勸而救濟他人 ()守財奴終將一無所有 ()慷慨又大方的人有好報 ()做人要光明正大,不可偷竊

答案: (1)() (2)()

解析: (2) 【語譯】有一個鄉下人在市集上賣梨。那梨又甜又香,賣得很貴。有個道士,頭戴破頭巾,身穿破道袍,來到車子前乞討。鄉下人出聲趕他,他也不走;鄉下人氣起來,罵了他一頓。道士說:「你一車子幾百個梨,貧道只討一個,對你並沒多大損失,何必發火呢?」圍觀的人勸鄉下人給道士一個差點兒的,打發他走;那鄉下人執意不肯。附近店鋪裡有個伙計實在受不了他們吵吵嚷嚷,就掏錢買了一個梨給道士。道士謝了他,對圍在那裡的人說:「出家人不懂得吝嗇。我有好梨,要請大家嘗嘗。」有人說:「既然有梨,為什麼剛才不吃自己的呢?」道士說:「我只不過需要這個梨核做種子。」說著,手捧那梨大口吃起來。吃完後,把梨核握在手中,從肩上解下一把鐵鏟,在地上挖了一個幾寸深的土坑,把梨核放進坑裡,蓋上土;又向市集上的人要熱水澆灌。好事的人便向路旁店裡討來熱開水,道士接過來澆進土坑。無數的目光注視著土坑,只見彎曲的嫩芽破土而出,漸漸長大,立刻就長成枝葉茂盛的大樹,隨即開花,很快又結果;果子又大又香,纍纍地掛滿枝頭。道士馬上從樹上摘梨分送給觀眾,很快就把梨分光了。接著道士就用鐵鏟砍樹,叮叮噹噹砍了很久才斷,然後連枝帶葉扛上肩頭,邁著從容的步子離去。一開始,道士施法時,那鄉下人也夾在人群裡,伸長脖子專注地觀看,竟忘了做生意。道士走後,回頭看自己的車子,車上的梨一個也沒有了;這才明白,剛才道士分給大家的梨都是自己的東西。再仔細一看,一根車把也不見了,留著剛砍的斷痕。鄉下人氣急敗壞地追尋道士。剛轉過牆角,就看見被丟在牆下的斷車把;這才知道道士所砍下的樹幹,就是這根車把。道士已不知去向。整個市集上的人哈哈大笑。

 9.   下列引文節錄自沈括《夢溪筆談》,請閱讀後回答問題:
  皇祐二年,吳中大飢,殍殣()枕路,是時范文正領()浙西,發粟及募民存餉(),為術甚備。吳人喜競渡,好為佛事。希文乃縱民競渡,太守日出宴于湖上,自春至夏,居民空巷()出遊。又召諸佛寺主首(),諭之曰:「飢歲工價至賤,可以大興土木之役。」於是諸寺工作鼎興()。又新敖倉吏舍,日役()千夫。監司奏劾:「杭州不恤()荒政,嬉遊不節(),及公私興造,傷耗民力。」文正乃自條敘(10):「所以宴遊及興造,皆欲以發有餘之財,以惠貧者;貿易、飲食、工技、服力之人,仰食(11)于公私者,日無慮(12)數萬人;荒政之施,莫此為大。」是歲兩浙唯杭州晏然(13),民不流徙。
【注釋】()殍殣:餓死的人。殍,音ㄆㄧㄠˇ()領:統領;主管。()餉:糧食。()空巷:群眾湧到大街,使小巷為之一空。()主首:住持。()鼎興:興盛;熱絡。()役:雇用。()恤:關心。()嬉遊不節:嬉戲遊樂毫無節制。(10)條敘:草擬奏章。(11)仰食:仰賴過活。(12)無慮:大概;大約。(13)晏然:平靜的樣子。

(1) ( )下列文句的「之」,何者用法與其他三者不同? ()荒政「之」施,莫此為大 ()又召諸佛寺主首,諭「之」曰 ()貿易、飲食、工技、服力「之」人 ()皆欲以發有餘「之」財,以惠貧者

(2) ( )下列文句「 」內的解釋,何者正確? ()吳中大飢,「殍殣枕路」:災民臥在街上抗議 ()自春至夏,居民「空巷出遊」:成群結隊熱鬧出遊 ()杭州不恤荒政,「嬉遊不節」:態度散漫又不懂禮節 ()仰食于公私者,日「無慮數萬人」:數萬人皆無憂無慮

(3) ( )依據上文,下列何者不是范仲淹的賑災之道? ()呼籲民眾節衣縮食 ()提倡觀光休閒活動 ()招募災民投入公共建設 ()鼓勵興造工程,提供就業機會

答案: (1)() (2)() (3)()

解析: (1) ()的。介詞。()指佛寺住持。代名詞。()的。介詞。()的。介詞。

(2) ()餓死的人堆滿道路。()嬉戲遊樂毫無節制。()大概有數萬人。「無慮」是「大概」的意思。

(3) ()文中並未呼籲人民縮衣節食,而是提倡振興經濟及公共建設,並提供就業的機會。()即「縱民競渡,太守日出宴于湖上」。()即「新敖倉吏舍,日役千夫」。()即「飢歲工價至賤,可以大興土木之役」。
【語譯】皇祐二年時,吳地鬧饑荒,餓死的人堆滿道路,此時范仲淹正好統領浙西,於是打開糧倉並募集民間的存糧以賑濟災民,方法十分完善。吳地人喜歡划船競渡,又喜好佛事。范仲淹於是放任百姓競渡划船,自己也每天在西湖附近飲宴,從春天到夏天,居民都成群結隊熱鬧出遊。范仲淹又召來各佛寺住持,告訴他們說:「荒年的工資很便宜,可以大興土木。」因此各寺廟的修建工作逐漸熱絡起來。又翻修糧倉及官舍,每天雇用一千人工作。監司於是彈劾范仲淹說:「杭州太守不關心荒年的政務,反而嬉戲遊樂而不加節制,又在公私方面大興土木,簡直勞民傷財。」范仲淹於是呈上奏章說:「之所以放任百姓嬉戲遊樂及大興土木,就是為了開發多餘的錢財,來幫助貧窮的人。那些商人、勞工等仰賴公私工作才能過活的人,每天大約有幾萬個。對於實行荒年政事的措施,沒有比這個更大的。」當年兩浙地區只有杭州地區平靜無事,人民沒有因饑荒而流徙他方的。

10.   下列引文出自邯鄲淳《笑林隱形人》,請閱讀後回答問題:
  楚人居貧,讀《淮南方》:「得螳螂伺蟬自障葉,可以隱形。」遂於樹下仰取葉。螳螂執葉伺蟬。以摘之,葉落樹下。樹下先有落葉,不能復分別,掃取數斗歸。一一以葉自障,問其妻曰:「汝見我否?」妻始時恆答言:「見。」經日乃厭倦不堪,紿云:「不見。」默然大喜。齎葉入市,對面取人物,吏遂縛詣縣。縣官受辭,自說本末;官大笑,放而不治。

(1) ( )經日乃厭倦不堪,紿云:「不見。」以上「紿」字就上下文判斷,意思為何? ()到時候 ()欺騙 ()大概 ()答應

(2) ( )「齎葉入市,對面取人物」呼應了下列哪一句? ()妻始時恆答言:「見」 ()經日乃厭倦不堪 ()樹下先有落葉,不能復分別 ()楚人居貧

(3) ( )關於本文的敘述,下列選項何者錯誤? ()楚人的行徑與〈勞山道士〉中的王生一樣可笑可鄙 ()此文介於笑話與寓言之間 ()傳達出詼諧效果,使人會心一笑 ()文章最末以楚人遭官府收押作結

(4) ( )「( )齎葉入市,( )對面取人物,吏遂縛( )詣縣。」各( )中所省略的主語或受詞,依序為下列何者? ()楚人,楚人妻,楚人 ()楚人妻,楚人,楚人 ()楚人,楚人,楚人 ()吏,楚人,楚人

答案: (1)() (2)() (3)() (4)()

解析: (2) ()因為楚人家貧,故偷取他人的物品。

(3) ()由文末「官大笑,放而不治」可知官差最後並沒有將楚人治罪。
【語譯】楚國有一窮人,讀《淮南方》,見書上說:「取得螳螂捕蟬時遮身用的樹葉,可以用來隱形。」於是他到樹下抬頭找這種葉子。見一隻螳螂正躲在一片葉子後伺機捕蟬,就摘下這片葉子。葉子卻掉落樹下,樹下原先就有許多落葉,無法再分辨出哪片是蔽蟬葉了,只好掃了幾斗落葉帶回家。回到家一片一片地拿出樹葉遮住自己,問他妻子說:「你看得到我嗎?」妻子一開始總回答說:「看得到。」一整天下來就不勝其煩,騙他說:「看不見。」他暗自高興,帶著這片葉子走進市集,當著人家的面偷拿東西,被官差抓到縣衙。縣官開堂訊問,他把此事從頭到尾說了一遍,縣官聽了哈哈大笑,放了他,沒有治他罪。

 

 

 

時間類別單位標題發佈點閱
跳至網頁頂部